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63|回复: 1

[雄州记忆] 桑梓贤达之——汪一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 19: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7:11 编辑

1956年7月生,原名汪忆德,又名汪曦,四川简阳人。简阳市草池镇文化像馆经理。 自幼喜爱绘画,年少时即师从闵客耳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水彩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内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简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士;简阳市政协委员。。1979年《沸腾的棉仓》获内江地区国庆30周年美展三等奖;1980年《苗》参加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1982年《养珍珠》、《山乡牧学图》参加内江地区新农村画展;1983年《鱼苗》参加全国农民画展,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纪念奖,在《四川日报》发表;1984年《牛市》(优秀作品)、《厨房》参加四川省农民画展;1985年参加四川简阳、吉林梨树农民画联展;1991年《赛牛图》获内江市文化馆站美术作品比赛一等奖;1994年《荷花》在《储蓄与消费报》发表;1995年获简阳市首届文化创作奖励基金铜奖。1998年《牛浴图》、《黄土秋寨》在《四川日报》发表;1999年《金色荷塘》、《江岸》参加国庆50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故乡的云》在《四川日报》发表;《情系高原》参加资阳地区美展;1990年《遐思》、《小淘气的新创作》(优秀奖)参加90年代第一春团体竞赛摄影艺术展览,《遐思》被评选参加香港1991年“今日四川”摄影作品展览,在《内江风采》、《方圆世界》杂志发表;另有作品《盼归》、《夜泊朝天门》、《狂舞》、《健与美》、《静》等几十件摄影作品参加省地市展览,分获各种级别奖励。擅长中国画及摄影,目前专攻山水、工笔画,兼作指墨及舌头画。 附:

(一)据成都晚报报道,记者终于在草池找到了这位名叫汪一德的舌画奇人,并有幸得以一见这以舌为笔舞弄丹青的绝世绝技。

在赶赴简阳前,记者找了许多“圈内人”,终于打探到,舌画原来果有其技,开创于民国初年,开山祖师名叫黄二南。不过,据说这门技能现已失传,无人通晓。那么,汪一德是无师自通还是拜师得艺?

14日中午,记者在简阳草池见到了汪一德。其人颇瘦,50岁上下,谈吐有度,尽显儒雅之气。汪一德在草池镇上傍河开了家小照相馆。平日无事之时,他就和父亲同去河边垂钓,很是惬意。照相馆之上建筑即是其所住草庐,3楼上有一大厅名为“会贤斋”,其画房就在其间。

吃过午饭,因为拗不过记者的固执要求,汪一德同意现场以舌作画两幅。之前,他又小酌了几口,

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作舌画之前的习俗,自古有之,不能改。

下午1时许,一切就绪,汪一德在会贤斋开始舌画。只见他镇住宣纸,端起调墨碟,伸长舌尖在其中舔过,闭嘴,转身,躬身,抬头,吐舌,身体一进一退开始作画。开始记者真是看糊涂了,只见纸上尽是用舌头大面积舔出黑色墨块,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到底他要画什么?记者心存疑虑。不仅如此,由于作画时是以舌舔纸,因此画家口中不时发出“啧啧”的口水声,加之墨涎交流,其态不免有些令人尴尬。

不过汪一德并不理会。陡然间,他舌锋一转,先在画纸上方舔出一块两头不一样大的细长墨条;接着,他微转身,轻移画纸,开始横向用舌头边抹线,这根墨线时断时连,约一指粗细,上下相连。这一下记者终于看出来了:画的原来是荷叶!其间,汪一德时而以舌蘸墨,时而吐墨于盆,时而站立冥思,时而俯身“舔”画。接着,汪一德开始自如地口吐丹青,墨走龙蛇,或以重墨盖之,或以淡色修之,即而又以颜料相佐,以双唇涂之。须臾间,一池碧荷跃然纸上。

未等记者开口,汪一德自己已将先前一张画置于旁边,又取来一张纸重新作画。他先用指画勾图,再用舌画上色,这次,他画的是一尊大肚弥勒。及至作色、修边完毕后,一尊开口大笑的弥勒佛栩栩如生现于纸上。记者此时也不得不服:虽人有百口,手有百舌,亦不能效仿其一也!

作完画后,汪一德洗清口中墨迹,开始讲述自己学习舌画的经历。据他说,他的舌画是师从一位外地来蓉的少数民族画家闵客耳,而这闵客耳却又是黄二南的嫡系传人。

 据汪一德说,当年闵客耳卖画从外地沿路卖到简阳石桥镇,因喜欢此地人文民俗,遂在此开了个文化馆,专纳文人雅士。后来又因各种际遇,闵客耳来到不远处的草池镇教书,在此遇到了年纪尚幼的汪一德。汪一德自幼喜画,而闵客耳觉得此子聪明,有灵气,遂与之成为忘年交,并授以舌画绝技。“此后很多人找我师傅学艺,但他到死都只承认有我这一个徒弟。”汪一德说,自其师傅于上世纪末去世后,他就再没有听说过除他之外有第二个通晓舌画的人了。汪一德说,自己不喜都市而隐居山野小镇,也与其师有关。“我师傅本名不叫客耳,只是后来他感觉人生如匆匆过客耳,这才改的名。”汪一德说,自己在成都也呆过很长时间,但最后还是离开了,是因为受不了大都市里的喧嚣。“在这里,我可以读书作诗,可以钓鱼写生,可以睡足春晓,可以看尽风流,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会贤斋又何陋之有呢?”

在汪一德以舌作画时,不断提醒记者,要警告不会舌画之人,千万不能擅用舌画,因为舌画时墨汁和颜料要入口,而其中却不乏毒药。“最简单的,比如藤黄就有毒,一旦入口就可能会有危险。”他说,当初师傅传他舌画绝技时,一个个地讲过,哪些颜料能入口,哪些不能入口,但他觉得现代的颜料用料可能有变化,加之味苦,因此他现在很少用颜料舌画,通常都只用墨汁。

(二) 简阳“指墨舌画”

受抗战时期的一个画展启发而产生,以水墨画的特点用手指表现出来,产生一种特殊效果,别具一格。舌画、指墨,即以舌、指代笔所作的画。

源远流长

我国指画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唐朝,美术界公认的始祖为张璪。但这种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的独特技法,在自唐至清的千年过程中,竟不见古代名画家的指画遗迹,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又有了指画的端倪。

祖籍河北大兴县的黄二南(1884—1972),为我国公认的舌画始祖。至于他何以想起以舌作画,有传:一日在家中,黄老看到一本书中有关喷墨的记载,十分惊奇。想到当时并无画家擅长此种画法,于是自己揣摩着试一试。亦有传:他见吴昌硕等人在作画时喜欢把蘸好颜色的毛笔放在口中吸吮,说是经过唾液浸润的颜色吸收了唾液中的“胶质”,不仅鲜艳透亮,厚重柔和,而且晕染的效果也更加滋润。他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才放弃毛笔不用,干脆以舌代笔,用舌作画的。

惊现简阳

舌画和指墨这种独特的技法,竟出现在了资阳的简阳,且现在都还有传人。

简阳的美术作品,有着丰富的宝贵遗产。仅《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撰,何韫若、林孔翼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就载有简州“唯画道门尊像”的张素卿,“攻画人物,尤喜罗汉”的简州金水石城山之张玄,“攻画佛像罗汉、兼喜妆銮”的张立外孙杨元真。只惜这些宋代有名画师已无墨迹保存,仅有少量文字记载。清末民初,简阳画坛又出现了一批较有声望的人物。如壮溪乡善画蝴蝶的黄道武,洛带镇(今属成都市龙泉驿区)善画蝴蝶花草的曾顺夫,长于山水的邬述之,石桥镇长于花卉的张花石,客籍简阳工书画尤长残书、风水的吴昂,建国前后还有简城长于花卉的罗锦章、开创油画的先驱华薇刺,和客籍简阳、建国后长期在简阳工作,擅长指墨和舌画的闵克耳。

据《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文章介绍,闵客耳先生1913年出生于平武县,耳濡目染,童年即开始写写画画。待至成年,时遇战乱频繁,他只得弃家浪迹江湖,以画谋生。流落到成都后,因无银洋报考心仪已久的成都艺专,遂私下师从艺专一薛姓老师学国画,过着半工半读的清苦生活。一日,江南的黄二南和西北的刘濑云二位“舌画”艺人在成都办画展,颇觉新鲜的闵客耳遂决定拜二位艺人为师。岂料黄、刘二人技不示人,作画更是不让外人观看,他只能靠观摩舌画作品,慢慢从中领悟作画技巧。很快,他的舌画技艺有了长足进步,不仅如黄、刘二人般能在画绢和熟纸上作画,且在生纸上也运舌自如。

闵克耳先生及传人汪一德、徐孝庚一直坚持研究、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取得了显著成绩。

着实奇绝

指画名师潘天寿曾说,“指头作画,与毛笔全不相同,有其特点,亦有其缺点。特点是在指头之运墨运线,具有特殊之性能情趣,形成其特殊风格,非毛笔所能替代。”“其缺点在运用指头时,欲粗欲细,欲浓欲淡,大不如运用毛笔为方便。”那为什么要作指画呢?潘天寿回答是笔情指趣相异“互为参证”。

黄二南作舌画,先在碟子里把所需要的墨色颜料按浓淡调和好,然后弯腰躬背,最大限度地吐出舌头,让舌头上沾好墨汁,然后摇晃脖颈开始在纸上点染勾勒。因为作画时双眼离画面太近,不能通观全局,所以只能凭借感觉;又因先天的原因,舌画不能表现细腻的题材。作画时,一边展开宣纸,一边调颜料,默不作声,用舌头舔上颜料入口后,他将其控制在前腔,绝不入喉。待舌头往纸上一舔,着墨先浓后淡,先深红继淡红,先深绿再淡绿,瞬间,一幅红花绿叶牡丹即跃然纸上。

闵克耳也说,舌画有一种其他画法难以企及的特殊美感和表现力。它的线条断续,骤然看去仿佛颤笔,线描技法亦如粗服乱头,然细看方见舌痕肉印,有笔画所不具备的清润及“拖泥带水”的味道,这种画技最适合画瓜、果。

17171795s9zew3s22ks3zq.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21: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7:11 编辑

闵老先生的舌画绝技后继有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