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62|回复: 0

[雄州城事] “硬核”成都 科创驱动的万亿城市增速第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3 11: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成都
成都取得亮眼经济成果背后,正是“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推动万亿超级大城市稳步前进。

jOBjG1n659.jpg

2023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在中国万亿城市群中排名第一、2023年多个季度GDP增速与总量排名靠前、2022年GDP总量跨越2万亿门槛......成都已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在全国经济舞台上也取得了多项成果。
2023年中国经济战胜困难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一场名为“新质生产力”的全新变革,正在中国孕育发生。而成都取得亮眼经济成果背后,也正是“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推动万亿超级大城市稳步前进。

图源:成都高新

万亿城市增速第一
2023年前三季度,成都GDP达到16114.3亿元,实际增速达6.7%,增量达到1184.58亿元,名义增速也达到7.93%。这样的数据让成都在中国24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经济增速第一。
从季度数据看,2023年上半年,成都GDP实际增速同比增长5.8%,增速超过苏州的4.5%;上半年成都GDP总量10705.5亿元,超过杭州、武汉和南京,位居全国城市第七。2023年一季度,成都GDP实际增速同比增长5.3%,超过杭州、南京、重庆;一季度GDP总量5266.82亿元,超过苏州、武汉和南京,位居全国城市第六。
一连串的数字增长与排名上升,成都走出一条稳步向好的经济运行曲线。这条攀升曲线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力量在支撑?“工业的推动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如此介绍曲线攀升的原因。
该负责人称,近年来,成都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取得一定成效。前三季度,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4.0%,装备制造产业增11.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7.1%。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数据对比 制图:科创四川

在四川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谋划部署下,今年以来,成都在抓工业尤其是在抓制造业上狠下功夫,聚焦重点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包括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龙泉驿区中创新航、新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等199个先进制造业项目,较去年增加28个,在重点项目中的占比增加3.2个百分点。
再往回看2022年,成都GDP总量开始突破2万亿,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和苏州。同时,成都经济总量也再一次超越杭州和南京。尽管杭州、南京都是我国实力很强的省会城市,但是在经济总量上,成都已经连续11年(2012-2022)超越两座兄弟省会城市。
不论是成都的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还是GDP增幅取得成绩,都与这座城市本身的定位和优势密不可分。
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研究院院长高连奎表示,“长期来看,相较于北上深等城市,成都所拥的低生活成本优势,与适宜的气候与丰富的人文生活,让成都拥有极强的人口吸引力。”
高连奎表示,“这里的人口吸引力不仅表现为旅游业的火热,也表现在对人才的吸引上。只要成都立足自己的优势和定位,打造低生活成本型社会,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一直保持。”
也就是说,成都今年在经济增长取得的发展与成果,一方面得益于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城市优势吸引人才,人才创新科研与产业成果,产业再反哺城市与人”这一底层逻辑的畅通。而科技创新与人才吸引,正是“新质生产力”最本质的定义。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称。不同于过往的发展模式,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科技叠加创新辅以源源不断的人才聚集时,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便会发生质的变化。成都,便是如此。
实验室里孕育新动能
要问科技创新最容易发生的场景?自然是各大科研实验室里。在医疗赛道“一路狂奔”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就用医疗设备领域多个全国首创技术和产品,生动说明了科技创新为城市与人带来的改变。
12月6日,走进位于岷山科创中心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足底压力步态评估系统TacPRINT印入眼帘。“这是我们研究院TacMed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TacPRINT是研究院旗下TacMed团队研发的一款应用于运动与平衡功能障碍评估和康复训练系统,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和儿童脑瘫病人、运动与平衡功能障碍的评估和康复训练。”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淼,一边展示团队科研成果,一边介绍着研究院与公司。
2021年,面临新的医疗设备国际竞争中,成都市高新区政府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积极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或科研机构。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围绕医疗机器人产业技术方向,建设了西部第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以产业孵化为核心的新型综合研发机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2022年3月,以研究院为科研平台的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立。
仅一年时间,研究院共孵化11个科研项目。例如主要研发消费级康复机器人的逻辑生命团队,致力于提供全球前列的新型数字医疗设备及精准疾病管理的方案与服务。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团队研发的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

目前,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已落地项目包括医疗3D高速打印系统、穿刺手术机器人、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智能中医诊疗系统、体适能/助老机器人、康复助力机器人、医疗级触觉传感与智能设备等多个项目。
特别是其全球首创医疗冷凝固化无支撑架高速智能3D打印技术,针对传统技术底层缺陷,实现了硬核成都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突破”,该系统近日投入临床应用,已经覆盖15个省(区、市)。
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今年,成都将科技成果转化列为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全力推动成果产业转化,提速成都科创步伐。
类似于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这样的以产业转化为导向的孵化器还有很多。近年来,成都从生态维度打造中试平台,在全国率先提出“中试+”生态理念,在高新区建立了首个“中试+”生态园区。
新入驻的中试项目落地之后,便融入这一创新生态,可获得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成都高新区认定开放24个中试平台,加快建设8个中试平台,规划布局20余个中试平台。

位于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的“蜂鸟”中试平台

当前,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已初步形成了从材料部件到元器件、从元器件到整机,并配套检验测量的智能硬件全生命周期中试能力,并与科研院校、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天使母基金等开展合作,辐射链接成果转化的各重要组成单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

“蜂鸟”产品中试车间

11月下旬,工信部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通过公示,作为成都19家科创板上市(过会)“军团”中的第2家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上市企业——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榜,成都再添一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截至目前,成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已有7家。此外,成都拥有各级工业设计中心123家,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计公司和工业企业内部设计机构为主体,工业设计工作室、自由设计师为补充的多层次发展架构。
在科创圈,除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叠加的科创硬实力,成为全国争抢的重要科创资源。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能有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分别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材料科学、生物技术、能源、信息科技等。
今年11月10日,微波与光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这是今年以来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的第4个前沿研究中心;就在一周前,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刚刚入驻。同一天,成都再添一个“超算中心”,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分子育种与生物超算中心在成都崇州举行揭牌仪式,入驻天府粮仓研究院,是西南地区技术水平最高的基因育种平台......今年上半年成都已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总数达145家,累计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
在国家战略层面,一座城市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快速增加,背后需要产业集群、落地场景的支撑。11月上旬,成都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公布的2023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至此,成都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9个,包括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让更多成都“硬核”科技有了“练兵之地”、“用武之地”,叠加众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新的城市发展动力便孕育而生。
走向市场的另一“增长极”
如果说,依托实验室与科研平台产生的科技创新,是从理论到产品的转化路径。那么,诞生于产业公司,特别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产品成果,则是市场需求倒推科技研发路径的表现。例如在空天产业赛道,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都纵横股份的无人机,曾参与“杜苏芮”台风-京津冀防汛救灾、重庆市山火救援、河南省“7.20”特大暴雨抗洪抢险等全国范围内灾害抢险救援工作。
作为国内第一家以无人机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11月14日再次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无人机吊舱收放机构”。该公司今年以来已新获得专利授权29个。因为持续推动电力巡检技术迭代,公司连续五年获得行业技术大奖。
一座城市的科研力量,不仅能通过具有孵化器作用的研究院和平台进行,其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与产品成果,也能直接提现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一家上市企业就是一个“增长极”,上市企业的数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企业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统计发现,截至2023年11月30日,成都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近150家,其中科创板有19家企业上市(过会)。不论是上市公司总体数量,还是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均居西部第一。
近年来,成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建立了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500家企业入库,其中76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已进入过会、在审、上市辅导流程。成都近年来有力促进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今年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3家,同比增长7%。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全球第29位。
成都数量众多的上市企业、入库待上市企业、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市场化搏杀,优秀的头部企业很快成为行业领军,里程碑式地在这座城市“遍地开花”,成为城市发展动力另一“增长极”的同时,也逐渐沉淀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付晓东曾说,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人”。城市滋养人文,人文反哺城市,城市吸引人才,人才促进城市,才是一座城市得以生生不息,繁荣绵延的根本原因。
所以才说,新质生产力是“以人才为第一资源”。而成都密集出台多项人才政策,多举措打造人才高地,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客观的政策保障。

图源:成都高新

近年来,成都相继出台《成都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成都市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五年行动计划》,并提出20条创新举措。同时,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城市作为人才最大的开放平台。近年来,成都共引进“蓉漂计划”特聘专家959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98个,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其中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5417人。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科学城校区正式开课,300余名研究生入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董微看来,空间的集聚带来的是人才创新力的进一步释放:“科学城的大项目、大平台、大装置、大人才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院教育和科研结合得更紧密,也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培养了更多生力军。”
正如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研究院院长高连奎所说的,“一座城市想要促进产业发展,不仅要利用自己的定位优势,更要突出自己人文特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丰富城市的发展逻辑:
交通枢纽不再是决定性要素,人才枢纽成为核心动能。成都取得亮眼经济发展成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是科研创新、科技转化、人才资源等新质生产力变革,加快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这让成都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内生动力和增长潜力。随着成都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将更加广阔。

来源:简阳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