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14|回复: 2

[雄州记忆] 文学“教头”刘中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5 13: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7:23 编辑

2009111316194927.jpg
文学“教头”刘中桥
刘中桥,简阳人,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为数十位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写过书评,曾连续三届获得四川文学评论奖……他头上有着一大堆光环,而在四川文学圈内,更多的人则称他为文学“教头”。
这一称谓,并非仅仅是朋友和同事间的调侃。刘中桥,以饱读诗书的智者、发掘新人的伯乐、诚实中肯的评论家形象,深受四川文学界同仁的敬重;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新时期,并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一语双关的“中桥”
仅有初中学历的刘中桥,做过代课老师,之后进入一个运输公司,专业从事汽车底盘修理。他负责修理的部件,技术行话称为“中桥”,直接控制着车辆的传动与变速,可算车辆的核心部件之一。
刘中桥身材高大,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在汽车下面钻进钻出,毫无优势可言。无车可修的时候,他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而每次钻到汽车底盘下,面对自己修理的部件时,仿佛一瞬间从理想跌到了现实。他自己也不曾料到,这个让他吃尽苦头的“中桥”,竟分别成为他儿子的名字和他本人的笔名,也成为了简阳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更是他人生的形象写照。
刘中桥本名刘存品,1943年生于简阳城关。简阳文化积淀丰厚,唐代女诗人薛涛、宋代大文人黄庭坚,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和诗文。半个多世纪前的县城,寺庙、老树、庭院随处可,显得朴素而安宁。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古朴的环境,正是催生文学梦想的温床。少年心事,海阔天空;自幼好读书作文的刘中桥,以博闻、强记、作文见长,有着自己的文学梦想,但因当时的种种制约,他的文学志向并未得到发展。1980年后,他的作品以“刘中桥”著名,陆续在天津的《散文》、上海的《书林》、北京的《读书》等全国知名杂志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入《散文的艺术》、《怎样写好散文》、《现代作家四十人》、《蜀中书影》和《文艺美学论集》等十几部专著,在较大范围给他带来了声誉。
刘中桥,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文学春天,迎来了创作收获的黄金季节。
然而,正当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展翅奋飞之时,他被调入简阳文化馆做一名群众文化干部,主编由县文化馆出版的《棉乡文艺》。这一变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写作方向,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80年代,是文革后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被称为新时期的文学,成为了当时最受推崇的事业之一,激荡着一代人的青春,寄托着一代人的梦想。大批的文学青年,乘势而动。刘中桥自己的文学创作,却渐渐让位于文学辅导。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作者提供创作信息、加工文学作品、争取发表园地,并用“评论文章”支撑他们起跳。
“中桥”这一笔名,有了新的含意。
迎着文学潮头起跑
1982年,刘中桥负责举办了简阳县文化馆的首期笔会。县级文化馆举办笔会,在当时并不多见。因此,这是简阳业余作者崭露头角的一次机会,也是对刘中桥文学辅导工作的一次检验。
时任《青年作家》编辑的何世平,对第一次到简阳选稿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当他决定带走两篇稿子时,刘中桥眼睛一亮:“何老师,你眼睛很毒哟!”这是一种让人很容易接受的恭维。紧接着,刘中桥又递上一篇稿子:“这篇稿子你没有看到吧?”他不会轻易放过一篇自己看好的作品,总希望更多地推出新人新作;就这样,出席笔会的几家刊物的编辑各有收获。一批简阳作者的作品脱颖而出。刘中桥本人,开始涉足文学评论。
作为文学辅导老师,刘中桥具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具备鉴别作品高下的眼光,经他看上的作品,大多能在上级刊物发表;另一方面,他善于并勇于发现新人,尽心尽力为文学青年引路;兼有文学评论和组织工作的出色才能。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文学园地还有许多“禁区”,评论等同于“棍子”等现象依然存在。正是在这个阶段,刘中桥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文学评论和组织工作。把对文学的热爱,转变为对文学事业的倾注。他发现文学新人的眼光和对待作品的态度,不仅令作者敬佩,也给多家文学刊物的编辑留下了深刻印象。
著名作家傅恒,任省作协副主席期间以“掏尽脏腑,呼唤阳光”,赞扬刘中桥对基层文化工作的贡献;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总结刘中桥的艺术人生。
省作协副主席、峨嵋电影频道副总裁何世平,以“弱水三千,只取一勺”,概括刘中桥文学评论的特点;以“用评论支撑作者起跳”,肯定刘中桥在文学界的操行和成就。
这一时期,刘中桥身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作者。他对文学青年的肯定和引导,激励着他们敢于把文学创作设计成自己的理想,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经他的指点,许多作者初步学会了如何探究艺术的本质,如何领悟艺术审美层面的魅力,如何千锤百炼自己的语言并使之放出奇光异彩。
新时期的简阳文学,作者遍及城乡,一批批高质量的作品见刊见报,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在本地区、乃至全省,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追根溯源,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而刘中桥身为一名组织者,同样功不可没。他付出的心血,他迸发的人生激情,他坚守的为文准则,他昭示的文学品貌,从未经过“炒作”却持久地对简阳文学界产生着深刻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谈起新时期文学,总会提到刘中桥先生。
从“中桥”到“教头”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88年,刘中桥被聘为省作协巴金文学院评论员,1994年正式上调任文学院创作室主任。这也是他原有工作的延伸和放大。
巴金文学院是四川中青年作家的创作平台,担负着出作品、出人才的使命。在这个优雅并充溢着大师光芒的环境中,刘中桥承担着阅读书稿、发现新人、组织笔会、评奖作品的工作;担任过“四川文学奖”等多种省级奖项评委,担纲过10卷本《四川文学院丛书》的编辑,出任过《建国50周年四川文学作品选》等文学工程编委,兼职过《四川政协报·天府广场》专刊主编;为川内甚至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家如阿来、傅恒、裘山山、枊建伟、何世平、邓贤、施放、易丹等数十人的作品写过评论。荣获过“四川文学优秀组织工作者”称号,1994年正式设立“四川文学评论奖”后,连续三届名列奖榜。
无论身在何处,刘中桥仍然心系着家乡的文学事业,并推出了一批家乡的作者和作品。
一天,有位简阳藉作者,突然收到一本文学刊物。这位作者并未订过这份刊物,更让他意外的是,这本刊物上竟发表有他自己很久以前写过的作品。四处打听之后才知道,这是刘中桥老师所为。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作者加工和推荐作品这样的事,并非鲜见;刘中桥为人为文的态度,以及对家乡文学事业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文学“教头”的称谓,悄然而生,在非正式场合完全替代了“中桥”。巴金文学院院务主任马平,资阳藉文化学者、四川政协报副总编陈岱峻,对这一称谓尤其欣赏,称“这是一种亲切的调侃,甚至是一种尊称……”得到刘中桥的评论,就是得到了“教头”的指点。
2000年,《刘中桥说文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刘中桥文学评论集《行人靠右》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两本评论集,收集了刘中桥的大部分评论文章,清晰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朴实观点:文学是心灵境况的反映,是对普通人生活的提升,从而使人从狭小和阴暗的世界走出,与社会发生广泛深刻的联系,并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刘中桥之于文学,没有学究气,没有豪言壮语,而是紧密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难怪,四川文艺出版社编审林文询称,刘中桥声沉沉、语沉沉,言皆有物,论皆有骨,“好像一块饱经风霜的岩石,”同时又似人生中的“风雨故人”。
刘中桥的文学评论,多半切入点小、分析深刻、情绪饱满、行文简洁,不带“学院腔”,侧重于与作者相联系而对具体作品的解剖,包容丰富、归理明晰、剀切直率、却又自然有度,显得亲切而中肯,读起来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普遍好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刘中桥的文学成就,也奠定了他在文学界不可取代的地位。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刘中桥如果继续散文创作,可能成就更为突出。
不曾走样的“中桥”
2004年,刘中桥以国家一级作家、省作协主席团委员的身份退休,重新回到他曾经播种过文学理想的故乡。
他常居于简城的某个小区里,深居简出,不为风动,甚至很少在文学圈内抛头露脸,过着普遍人自得其乐的生活。除了偶尔接待上门拜访的作者,他的全部嗜好就是读闲书、喝清茶、与朋友聊天。尽管有着“文学教头”的尊称,但和任何时候一样,他身上没有半点儿文艺界“名人”的作派。
闲聊中,令人惊奇和佩服的是,直到今天,刘中桥仍然能够如数家珍地道出二十年前简阳作者发表过的作品,并且记得大多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可以想见,家乡的文学事业,已经深刻地烙印在了他的心灵中。
2009年9月,由刘中桥主编的《简阳散文》出版。二十多万字的手稿,几乎每一页都有修改的字迹,多数页面已经面目全非,改动量大的多达几十处,以致辨认都有些困难。看了这些手稿,让人感慨良多;不仅感慨他的付出,更感慨他的满腔热情以及对文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部分简阳作者,至今还保留着过去参加文化馆笔会的老照片。
在所有的老照片中,满头黑发、目光温和的刘中桥,总是站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上。这个靠后或靠边的位置,从来没有改型走样,形象地表明了刘中桥的为人为文之道。但他所从事的文学组织和评论工作,却几乎与新时期的文学同步。二十多年前,他带领着一批文学青年,奋发激昂地迎着高涨的潮头起跑,又坦然地面对文学潮头的回落;现在,他一如既往地为简阳文学界出谋划策,保持着一种为文严谨为人豁达的文化风范。
春华秋实,光阴如梭。从简阳文化馆到巴金文学院,刘中桥无愧为驱动文学青年进步的“中桥”,也无愧为帮助文学青年起跳的“教头”。
“莫道岁月催人老,梅花偏照夕阳红。”愿沐浴在灿烂晚霞中的刘中桥先生,健康长寿,晚年幸福。(朱俊 文/陈水章 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23: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绵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7:23 编辑

80年代就从姐的口中知道了刘中桥的名字. 当时她是乡上的文化干事. 现在对刘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祝刘老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9 10: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7:23 编辑

文学“教头”,响亮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