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67|回复: 6

[人文风光] 都江堰古城 重现千年“灌口”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7 09: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643150434f9f11b2b0631c.jpg

如今雄伟壮丽的南桥是古城区一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643150434f9f11b2b06c1d.jpg

1917年的南桥。
      “听说这里以前叫灌县?”9月1日傍晚,站在都江堰市区南桥凭栏观水,新加坡游客张颖突然问同行的四川人。“对啊,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就叫灌口镇。这个‘灌’字说来话长……”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古堰建成不久,为了管理的需要设立了“湔氐道”,成为此地县治历史的开端。古堰的宝瓶口,是灌溉“天府之国”江水的入水口,灌口因之得名。因为湔氐道设在都江堰灌口所在地,灌县成为约定俗成的名字。1988年,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古县城的那个“灌”字渐渐被人遗忘。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生活在古堰周围的人们开始一场重建工程,循原址,沿旧制,三泊洞、水利府、红塔子、杨柳河、书院街、大观街……古城昔日诸景一一重现。古城区幅员2.86平方公里,在都江堰历史上,这片区域是“松茂古道”的起点,是都江堰灌溉建设变迁史的活态遗存,也留下了边塞民族文化、古堰生活文化等多种风貌。
        水利府——
       国内仅存古代水利衙门遗迹
       唐宋以远,都江堰古城区并没有所谓城,依山傍水,巨木为栅。明弘治中,知县胡光砌石成墙,高一丈六尺,整个城墙环绕8里地,设有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了县城的格局。
      如今,跨过南桥,就进入一座新修的古城。登上新建的宣化门(东城门),东望,是宽阔的都江堰城区马路,车水马龙,隐约可以看到远处成灌高速公路的身影;西看,则是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雕龙画栋的亭台楼廓,把人拉回到历史的记忆中。
      城门是新楼,城里藏着旧楼。“清真寺、懋功寺、魁星阁、水利府、奎光塔、文庙……”说起古城里的老建筑,都江堰人王克明滔滔不绝,“古城不大,漫步其间,不经意走进一个小巷,就会与历史撞个面。”
      幸福路是古城的主街,行走在路上,稍不注意就会错过一段不足3米宽的小径。穿进小径10多米,一座瓦顶老旧的大院呈现在眼前,木梁大厅七八米高,后面有东西两个砖木建筑,这就是当年的水利府所在地。据中国水利协会专家吴敏良考证:“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座古代水利衙门遗迹。”所以叫衙门,是因为办事官员也同时行使水利工程保护的执法权。从李冰建堰起,坐镇水利府的官员有都水尉、水衡都尉、晏官、水利知事等称谓。
      据吴敏良考证,现存的水利府遗址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上世纪50年代后,都江堰管理机构迁移,这里变成了沿河居民的住所。
      古城区的建筑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文庙,就不是通常的南北朝向,而是依山势建成东西朝向。城隍庙,也依山而建,在历史的变迁中保留下来,成为国内除上海市外极少保留了城隍庙建筑群的城市,被清华大学列入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643150434f9f11b2b07e1e.jpg

如今的杨柳河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643150434f9f11b2b0921f.jpg

古城区主街——幸福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护城河——
        水流穿行于“杨柳城墙”间
      古城里的杨柳河清波缓流、水车摇动,宽不足5米,窄的地方几乎一跨即过。“不要看它不宽,这是古城当年的护城河哦!”闲坐河畔品茶休闲的当地人说。
       宋元祐年间,地方官刘随初到任上,发现整个县城竟无城堞,仅以巨木为栅,方式简单而且劳民伤财,于是,他下令全城百姓“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线”,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据文献记载,文翁率蜀期间,兴修水利,从堰口三泊洞引出的岷江水在城内形成了水网,灌溉县城周边18里良田。因为水流穿行于“杨柳城墙”间,故称杨柳河,便有了护城河之说。
      杨柳河沿岸更是宜居之地,渐渐百姓聚集,在河中插入木桩或石条,就可搭建吊脚楼,两岸依河而建的民居越来越多,这里又变成了杨柳街。
      杨柳河虽小,可它还有马桑河等支流。马桑河既是杨柳河的泄洪河道,也是城区居民的生活水源,绕行在院落和房前屋后,滋润着古城里的人们。从民国初年开始,马桑河的泄洪功能废弃,逐渐变成了饮水河、洗衣河,儿童在这里戏水、摸鱼、捉河蟹,直到被填平,以当初河上的一座桥——五桂桥命名,成了五桂桥街。
杨柳街、五桂桥街和古城区其他街道一样,承载着一方历史,从散居百姓、深宅大院,再到出现茶庄、商铺,按都江堰人何一西的说法:“是连接僻静清幽与繁华喧闹的街道。”
     “杨柳河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吊脚楼、杨柳岸、石拱桥、皂角树是这里最美的元素。重建后,水与路将古城串连出“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的形态。
643150434f9f11b2b0a220.jpg
新宣化门(东门)城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643150434f9f11b2b0ae21.jpg

1933年的宣化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5:20 编辑 <br /><br />
松茂古道——
意外留下一段长长的石板路
到了清末,古城区已形成山、水、城、林、堰、桥与繁华街道相映成趣的漂亮城市。1898年,英国摄影家伊莎贝拉在她的记录中写道:“灌县人口约有22000人,是一个异常热闹的城市,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佳的城市。”
      “雄威雉堞西关路,垣断犹思唐宋歌。”古城区西街,是“松茂古道”的起点之一。历史上都江堰和松潘分别是内地和西北的物资集散地,作为连接这两个地方的交通要道,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重要经济动脉,也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是“茶马互易”的古道之一。当年古道上,每天有商贾和骡马队穿梭往来,繁华异常。如今,窄窄的古道,虽然早已热闹消散,但却意外留下了一段长长的石板路。
       灾后重建中,一段古城墙也在石板路旁借势恢复,酷暑中透出一阵阵清凉。墙头上,挂着“深山野菜、青城山老腊肉、白果炖鸡”的招牌;院落里,有好客的店主正忙着招呼客人。
      看到青石修筑的门洞和城墙,福建来川旅游的邱小姐一头就钻了进去,等她走到石板路的尽头,意外地获得巨大的收获——一本刚刚印刷完成的《古城遗韵》,“这可是网络上还探索不到的古城攻略。”原来,邱小姐下了青城山、过了都江堰,还想跳出经典的旅游线路,找点独家的“驴友道”,就钻进了地图上还看不到的古城墙,恰巧遇到正在为绘制最新古城旅游攻略的古城管委会专家王文,获赠一本新书。
      在古城里,最能见证历史变迁的是跨越都江堰内江上的南桥。王文介绍说,南桥又名普济桥,是谁主持修建、建于何时有多种传说,但当地人似乎都不去争论,反而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清光绪初年,县令在岁修都江堰时,严格把关,节约出一笔经费,修缮了南桥,形成现在的规模。
      古城区的桥梁史,可以追溯到蜀中先祖渔猎和农耕时代,留存的传说与图画也是这个城市最独特的记忆。
     (本文图片由都江堰市古城区管委会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