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48|回复: 0

[雄州记忆] 简阳北门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6 00: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成都
      近日,简阳市政工程雨污分流施工至北门桥处时,施工人员发现巨型石龟样文物一件。该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昔日平静的北门桥当即便成了市民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市民王阿姨表示,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亲眼见到可能是数百年前的文物,实在是太幸运了,非常开心,石龟样文物的发现也是证明简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有力证据。
      作为一座沱江穿城而过的城市,桥自然成了简阳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建置两千多年来,简阳修建了无数座桥,自然也留下了无数个关于桥的记忆和故事。北门桥如何能历经五百余年风雨,如今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呢?近日,记者对北门桥的历史和故事进行了探寻。

微信图片_20191025235252.jpg

      两次契机吸引社会关注目光
      来到施工现场,记者发现,在距地面约2.5米深处,有一个外形如龟趺样的石雕,虽未完全出土,但龟趺外形已经显现,目测其头长有80厘米,背平,呈长方形,长约1.8米,宽约1.2米,由于尚未完全出土,其厚度尚不可知。市文物管理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龟趺的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有待进一步考证和鉴定。
      据了解,龟趺又名赑屃、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第六子,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古人多以此物作为柱础。因此,有人猜测,该龟趺可能是当年修建济川桥(即北门桥)时在两岸所立的柱础下的龟趺。


微信图片_20191025235304.jpg

      事实上,这已不是北门桥第一次将人们的关注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多年前,北门桥桥墩“双龙头”的独特结构就曾引发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成都的东大门,简阳的地理位置优越,昔日“东大路”的“官道”“文道”都途经此处,新中国成立后的川鄂路、成渝路也是穿城而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改善城区交通,政府着手建设“南北干道”,北门桥成了该工程中的一大“瓶颈”。为了加宽北门桥,首先必须对其桥基作一个详实的勘测,以验证桥墩是否还能承载更大的负荷。于是,请来了桥梁专家进行勘验,专家发现北门桥桥墩十分独特——古时传说“龙司水”,所以大多桥梁都要雕龙,但通常桥墩都是一端雕龙头,一端雕龙尾;而北门桥的不同在于,其四根桥墩两端雕塑的都是龙头。这令专家十分惊奇,并表示,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桥梁建筑的奇观,史上迄今未见记载,仅此独有。北门桥因此也有了历史文物价值,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微信图片_20191025235153.png

      关于北门桥桥墩“双龙头”的由来并非无迹可寻。北门桥处有两条河流,一条绛溪河,一条沱江。绛溪河与沱江的源头不同,沱江发源于川西九顶山,绛溪河发源于川东龙泉山脉以东。川西、川东的天气差异,导致沱江与绛溪河水量常出现丰涸之别。若龙泉山东边下雨,绛溪河水大,河水顺势流入沱江;若川西下雨,沱江涨水,江水则在鱼嘴处倒灌,逆流入绛溪河。由于这一原因,北门桥段的绛溪河滩分上游、下游,因此桥墩雕龙时,龙头指向也无法定式,于是便有了两全之法,成就了“双头龙”的独特景观。同时,两河交汇时,绛溪河绛色的河水与沱江水并流,颜色界限分明,形成一道奇异的景象,这便是著名的“简州八景”之“金绛流虹”。
      数次损修建桥故事彰显善举
      在简阳,说起解放桥,很多当地人或许都很陌生,但提起北门桥,又几乎人人都知道。北门桥,旧名济川桥、瑞华桥、万安桥,今名解放桥,“北门桥”只是当地人对其约定俗成的称谓。从始建至今,北门桥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期间数易其名,多次损修。
      北门桥始建于明显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二月,次年八月建成,时名济川桥。桥高90多尺,宽32尺,直跨130余尺,为廊桥式,上为瓦屋,下部垒石为四墩,两端尖细,以便排水。之后的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以及1784年、1922年和1949年,先后六次因水冲兵乱等天灾人祸,桥面遭毁坏重建,易木为石。期间,桥名也从济川桥易名为瑞华桥,再到万安桥。

微信图片_20191025235147.jpg

      1950年1月,简阳县人民政府筹集大米1万公斤,并派民工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对桥体进行抢修。在原桥墩上新建钢筋水泥结构平板大桥,3个月竣工,更名解放桥。1972年,桥面进行了扩建,桥基加固,解放桥也成了高14米,长71米,宽8米,承重81吨的成渝公路大桥。2003年,县政府对桥体进行了全面改造,拆除水面部分旧石桥墩,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柱,并在桥面栏杆上刻绘有主题为“简州八景”与历史写意、建设成就和湖山园林的简阳古今风情图各12幅。
      至今,简阳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当时修建北门桥的民间故事。相传,当初修建北门桥时,知县规定凡是逢场天来赶场的青壮年都要前来义务搬运一次石头。有一天,一位农民前来帮忙,他把自家准备赶场卖掉的棉纱线放在旁边的石头上,等到搬完石头回来,棉纱线却不见了。知县听说后,十分为难,他不忍心农民为做善事却失了自家财物。怎么办呢?于是,他便当场宣布说:“棉纱线是放在石头上丢了的,现在我要当场审问石头。”闻此,众人感到十分疑惑,石头又不会说话,如何审问呢?于是,大家纷纷聚了过来。见众人来齐后,知县告诉大家:“其实,我让大家过来只是想说,这位农民大哥帮忙做了善事但却丢了财物,实在是不应该啊。桥是大家的,他来帮了忙,我们也来帮一下他好不好?我先带个头。”说完,知县便在旁边的铜钵里放下了几十文钱,众人见状,也纷纷解囊相助,农民后来开心地回了家。从此,修桥工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失窃的事,桥很快便修好了。

微信图片_20191025235204.jpg

      这或许是一个真实故事,又或许只是一个动人传说,真假与否已不得而知,但众人慷慨解囊的善举折射出了简阳人民自古相传的良好德行。如今,这样的良好行为仍在150万雄州儿女身上传承,成为建设三新简阳的文明风尚和不竭动力。
      历史悠久见证城市发展变迁
      北门桥建成前,人们过河只能依靠渡船载客搭货,但每至夏季便洪水泛滥,交通断绝,十分不便。于是,在人们的急切盼望下,北门桥终于建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成渝高速通车之前,北门桥更是成了从成都往东边出川的公路的必经之地。
      北门桥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此,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前,简阳的城区在绛溪河北岸,即今美食一条街靠铁路一带。后因地理条件限制,再加之北门桥建成后带来的交通便利,城区逐渐往绛溪河南边扩建,慢慢地新城规模超过旧城。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县衙正式迁至新城,即现在的政府街、正中街一带。

微信图片_20191025235243.jpg

      数百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结构和面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桥梁数量也越来越多,且一个比一个宏伟高大。如今,与后来新建的几座大桥相比,北门桥虽略显“娇小”与“朴实”,但其五百余年的岁月积淀和本身自带的文物价值、文化底蕴,却让它成了人们记忆中一个深刻的建筑符号。在人们眼里,北门桥不仅肩负了帮助他们安全渡河的重大责任,饱含了一代代人深厚的生活记忆,更是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文/图  周滎鸿
      来源:简阳外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