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56|回复: 4

[雄州记忆] 《阳安旧闻》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5 22: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6:02 编辑

往事从门前走过
刘中桥
陈水章的文艺随笔集《阳安旧闻》,就地取材,讲民俗老故事,配相关老图片。二十余题按类别分组,涉及的民俗现已大部分消亡或变易,残余的“游丝飞絮”(主要来自民间采访和故老言谈),经过梳理连缀,却能重现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相景观:阳安两河交汇水域,曾经有过的朝晖夕阴,轻舟聚散,金绛流虹,桥影行鱼;阳安城乡四时八节,曾经有过的春社秋褉,冬温夏凊,江湖游艺,日用器物。当事的前辈多已汩没风尘,世相日新月异,生命仍在延续。这本“旧闻”,其实就是今人对桑梓传统风尚的缅怀,儿孙对家山庐墓的礼拜。
远年岁华事,眼前纸上文。这本书的影响多大,取决于读者的回应。我不避目疾应邀写前言,则是因为这本“旧闻”的内容,属于广义的文化资讯范畴,乡音乡情,平实亲切,相信读者各有所悦所得。我自身的感受比较复杂,有的不止于民俗,还联想到了阳安的人文历史,头绪分歧,望读者把这则短文,同样当作游子对故园灯火的回望来看。
民俗是历史场的文化背景,基础宽泛,五彩斑斓,在官书正史中常被简化成数字图表。正史着眼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立意、谋篇、布局、行文,皆有严格限制,板结厚重,颇费琢磨。
《阳安旧闻》与此相区别。它是用感性材料呈现阳安历史的片断和细节,还原中下层社会的文化存在,带读者重返“现场”,观赏热烈火爆的抢“灵童”、演庙戏、游城隍、博“肉彩”、升天灯,品尝独沽一味的乡厨九大碗、魏氏块块鸡、大耳羊肉汤,体验发人一噱的口口烟,参与荒唐可笑的背语录、迎芒果,认识艺精一技的秧班师,了解巧舌如簧的红姨婆,见证已成古典的三寸“金莲”,聆听诙谐幽默的野曲陋调……这些裹挟岁月风霜的驳杂世相,维系百姓生计,关乎民生苦乐,沟通邻里情感,为我们走进阳安的历史,分拨出一条便道。老屋炊烟,乡关乔木,在旧时月色的映照下,由朦胧而渐显清晰。思之绘声绘影,弃之难忘难舍。相距半个世纪,其沿革兴废,究竟还有谁知道,又知道多少?
民俗是随人事演变的伴生现象。民俗史就是事物的发展史。司马迁以“良史之才”,创“纪传体”范式(“纪”是年代的标准,“传”是人物的动态)。《史记》百三十篇,“列传”占七十,因事系人,分置各种类型的人物动态,游侠、刺客、倡优单篇列传入书。后世正史、别史的人物撰写,直接间接导源自太史公手法。可是言及民国以来的阳安人物志,绕来绕去,总绕不出党政首长、军界大佬、英模先烈、儒林衣冠、仕宦耆宿等台面角色的圈子。
《阳安旧闻》笔走偏锋,给处在“台面”下的能工巧匠、农妇牛童、樵叟渔夫勾勒剪影。牮墙师钟吾朝、盖匠王富财、待诏房天明,一生平淡,晚境落寞,结局匪夷所思,的确谈不上风光体面。中国有句民谚:“无癖不可以为人。”钟吾朝们以手艺为生为荣,志业攸归,执著到死,举止言谈与时代氛围不尽合拍,恰好从侧面聚焦起一个带意味的看点:历史潮流始终要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步,过时的小手艺抵挡不住社会的大冲撞。但是卷没浪谷的人物与世相,又包含着一个“时间”的主题,有说不清道不完的人情人性和人生哲理,绝非“一扇空洞的门廊”。“生活”在这里转折,“往事”从门前走过,一个个人物、一处处场景组合起来,便是阳安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关注民俗的专家阅读这类“旧闻”,或许会攘今征古,做一番理论性的总结归纳。至于普通读者,体会多半因年龄不同而出现差异。年轻一代阅历尚浅,不一定靠得拢那扇大门仔细观看;跨过“知天命”的一代,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目睹过先辈的重叠脚印,那就很难绕开那扇门廊。岁月已将他们的心境,与门前往事做了某种绾结。
国学大师章太炎“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之说,讲明了“政教──风俗──心理”的缘由轮回。某些已破风俗,破而不除,凭借的即是由风俗而形成的心理惰性。随着旅游升温,冷庙子又成了热市场,各地忙着把起死还魂的“泥菩萨”扶上台。天道如此,一言难尽。
当年阳安城小庙多,纸烛香火,人神混处。一座寺庙,维持一桩民俗。士绅去文庙敬香,武夫朝关帝庙磕头,百姓到东岳(嶽)庙祈福,案犯在狱神庙禳灾,龙王庙行云降雨,土地庙保一方平安,供奉送子娘娘的城南白塔寺、贾家兴隆寺、河东普照寺涌泉寺,农历三月三,举办童子会。精壮汉子抢“灵童”(一节雕成小儿模样的油桐木,表示传宗接代),行商小贩做买卖,民众参与,隆重热闹┅┅而写进“旧闻”的仅有抢“灵童”和北街城隍庙,未免让目睹过盛况的老阳安深感遗憾。
我是阳安土著,自小见过的名胜记忆深刻。年过半百一度离乡,这些年重居故土,为追寻失落的记忆,四处走走看看,三四十年前还依稀可见的景观已黄鹤化去。阳安旧城在不断改造和扩张中,彻底改换模样。市廛所在顾客盈门,百业兴旺。滨江两岸浮光耀金,焕丽璀璨。变则活,活则裕。我想说的却是焚林而猎,何以承传继往,面对文化?随同低矮棚屋、窄小街巷、挑水拾柴、拉粪推车一起消失的,还有阳安的人文历史。它原本附着在远年的文化符号上,连接今天,通向未来。
消失的文化符号,最让人痛惜的首数文庙和书林瑰宝。
公园内的正方形文庙坐北朝南,双层飞檐,屋脊用黄瓦镶砌,墙面涂朱红色,螭陛丹墀,画础雕梁,厅、堂、殿、庑俱全,规制如王府。庙门高悬蓝底金字“文庙”竖匾,门前一对精雕石狮,迎面是泮池和金水桥,桥前立连体三门石牌坊(文庙中轴线上的外大门)。牌坊横额正中刻“棂星门”(棂星即古天文学上的文星,以之命名,表示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所以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文庙又称学宫),两边分别刻“金声”、“玉振”(比喻孔子才德兼备,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庙内享殿塑至圣先师孔子坐像,孔子坐像旁塑四圣配祀:颜子(渊)、子思子(孔伋)东位西向,曾子(参)、孟子(轲)西位东向。四配以外,两庑塑从祀十哲(昌明圣学的十先贤)。镂空花窗,转角凉亭,古柏、银杏、竹丛、苗圃衬托掩映,一派庄严肃穆的城市山林气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度把文庙当作校舍,学校迁移后,改文庙为招待所。几次变幻,尚有附属建筑残存,延至“文革”,终于犁庭扫穴,连参天古柏也连带遭劫,锯成木料,用来制作“万岁纪念馆”门窗。文庙外墙的半边亭壁碑(即《公园碑记》,桐城派传人方旭撰文,临邛书家曾光曦手笔),与偏处三星逍遥洞的珍贵汉碑,一后一先落得与文庙相同的下场。
破旧立新的声势像水流就下失去约束,扫荡一切。把孔子当“迷信”扫除,那是搞错了对象。儒非宗教。孔子在全世界的地位,尽管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同等崇高,日本、德国也有祀孔的殿堂,但在故国神州,孔子代表的是仁爱忠恕,传授的是恭俭庄敬,其目的是济世安邦、规范社会礼仪、和谐人际关系。中华文化史上孔子名望之高、封号之长、门生弟子之众、身后祀典之隆,当之无愧第一人。近百年间“万世师表”被扫地出门,沦为“丧家狗”,“五四”运动传檄讨伐,“文革”十年批倒批臭,到了社会转型期,孔老二“涅槃”财神爷。专家教授拿《论语》作道具,轮番上电视口讲指画,东拼西凑“炒陈饭”叫卖。阳安学子真要弄懂何谓“子曰”,还须近去资中、远赴京都瞻仰文庙,沐浴气氛,先找到感觉。
话扯远了,读者见谅。我食息成长于此,歌哭忧乐于此,或将终老埋骨于此,说事举例不能脱离脚下这片土地。站在封闭的石笋井前,北看不见简雍墓,东望已无奎星阁,南行找不着墨香亭(亭内石壁刻有北宋黄庭坚等大书家墨宝)。取代文物的都是相差无几的水泥建筑,沿街摆摊设点,经济占道,文化让路。须知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历史老人就坐在我们身旁观察和守候,等着浮华与渲染褪去,把物质硬壳里的内核记录在案,供隔代写史评说。
新中国立国之初,政府曾颁布重点文物管理条例,列出目录和等级,明令保护。当前已把发展和繁荣文化,提升到代表综合国力的“战略”位置。任重而道远。远景不便说,至少眼下求大求新的城市规划,要给“古风遗韵”留出足够的空间;还要进一步鼓励阳安文艺界,用文字、色彩、音符、影像创造高质量的“艺术之境”,用人力之功补既往之失。陈水章尝试耕耘的“旧闻”园地,就是一例。其作用于今后,是积累文化;放到现在,可以增长年轻读者的乡土观念,满足“过来人”思之难忘的“怀旧”愿望。
“乡土观念”无须赘言,“怀旧”二字要稍做解释,以免和“左”视眼里的厚古薄今混淆。
“怀旧” 属人之常情。究其实质,它无非是岁近晚秋的上一辈,对过往印象的心理反应。世界迅速膨胀,世相光怪陆离,生存竞争激烈,人们急匆匆往前赶,两眼盯着光辉灿烂的未来,急于走出“故乡”这个小天地。相比之下,上一辈的社会角色在淡化,活力在减弱,似乎从回忆中,更能洒脱地对待时间和时间的流逝。对他们说来“阳安”是热土(“故乡”这个词,当他们走出阳安后才会产生实在意义),是清凉透气的老街、爬满青藤的小屋,是屋里的老灶台、屋前的老古井、屋对面的老茶铺,是简简单单的柴米油盐、迎亲送嫁、做篾活、唱山歌,是逢年过节的九莲灯和互帮互助的转转会……岁月滤掉尘埃,好像全是内涵乐趣的古典时尚。这还只是一般的“怀旧”。为何旧文庙比新楼群耐看?我每次路过公园,停下来望望大厦,想想夫子,同窗学友、著名方志专家徐正唯那声心酸多于感叹的调侃(“仰人鼻息矣”),总会拥塞心头。这就涉及到了更深一层的“文化情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长年流淌,世代遗传,割不断,拆不开,对此毫无留恋仰慕,继承和发展从何谈起!
结束序文前,围绕陈水章的写作啰嗦几句。
相对于赶潮般的文化创新、文化转型,文化守成不过是“识小流”。作者坚持数年干似乎“无关大用”之事,动因何在?
陈水章生在农家,长在乡村,年龄与“旧闻”的历史边缘相接,先入为主的见闻,与生俱来的“草根”禀赋,培养起他对乡风民俗的浓厚兴趣,好歹要留下一笔。写作“这一笔”的过程并不轻松。时间是筛子,回忆带选择性。受访对象的讲述,往往侧重在个人喜好方面。故神其说、自我作古、言人人殊的情况常见。失传技艺的操作程序,寓温婉朴素于讲究分寸的乡村红白二事,时过境迁,几经变易,要完整还原,讲述和梳理都存在实际困难。作者不辞辛劳,周折反复,予取予舍未偏离民俗的大方向。
我是“旧闻”初稿的热心读者,自然期待集文成书。全稿拉通重看,二十余题都打上了民间采访的烙印。作者为世存史的文化情怀,值得肯定与尊重。世间无十全十美之事,亦无十全十美之文。我无意求全责备,说点题外话,主要是出于陈水章已经上路,需要鼓劲推动的考虑。
写民俗几近坐冷板凳。集若干民俗于一书,尤其需要静功与定力来广泛收集和比勘素材、准确传达信息和感受。如今提倡“一次性消费”,读者多已转移“象形快餐”店。为人生为艺术的作者,不容易做到不疑不惑。智者识得重与轻。任何时候都有梦想家坚持一条路走到头,不在意是否值得。这些同行的不懈追求,让我心里充满暖意与苦涩,总会想起自己从前做梦的情景:终日坐在窗前望着天空,浮想联翩,不知不觉白驹过隙,至今应多未了缘。回头看仍庆幸自己率性而为,毕竟争取过梦想过。祝福还有条件梦想的陈水章一如既往,梦想到底。过了这个特定时段,想梦也难。成功的写作实践,是最带个性的生命能量释放,命定要踏上孤独的苦旅长途。按我的体会岁月是一个标准价,对不同追求的付出其实都一样,只要步步收紧,心无杂念,行程并不寂寞。
“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
我们或许见证过历史,但历史依然在前方。
二○一二年五月于省作协宿舍
11.jpg
陈水章的文艺随笔集《阳安旧闻》出版发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6:02 编辑

读《阳安旧闻》并赋诗一首
李冠雄(原简阳师范校高级语文教师,简阳政协七、八届副主席)
叙掌故,谈民风,道尽乡邻小人物;
观变迁,睹更替,皆含发展大潮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5 23: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6:02 编辑

讲民俗老故事,通俗易懂,老百姓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7 15: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资阳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6:02 编辑

叙掌故,谈民风,道尽乡邻小人物 ontent="0; url=http://138323.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7 2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四川泸州
本帖最后由 左耳@一块洞 于 2015-8-4 16:02 编辑

读刘老序言,如饮佳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